白塔山公墓:墓地与信仰的诞生

2019-05-02 09:26:47人阅读老吴公墓

墓地与信仰

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相信,死不过是阳世肉体的人通过灵魂形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——阴间。人在这个世界上要生存,衣食住行等都是不可或缺的。居住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形态之一,到了阴间另一个世界的灵魂同样要居住,于是,按照其生前的生存状态给予死者一个居住的地方,从远古传至今天仍盛兴不衰。山顶洞人将人居与死者的居所分开,如果仅仅表明是阳阴的分隔,那么,氏族时期人们选择一片墓地共同实行族葬,则是血缘关系意识与信仰观念相结合的一种延伸:氏族成员生前生活在一起,死后也应该被埋葬在一起,以使他们相互之间有个照应。这种氏族公共墓地在仰韶文化、大汶口文化、龙山文化、马家窑文化、齐家文化、马家浜文化、崧泽文化和石硖文化等文化类型中都表现得非常典型。

半坡遗址的氏族公共墓地位于聚居村落的北面,墓地和聚居村落之间隔着一条壕沟,整个墓地共发现174座墓,绝大多数为单人仰身直肢葬。北首岭遗址的氏族公共墓地位于聚居村落的南面,共发现400多座墓葬,其中男女多分别埋葬。元君庙遗址的氏族公共墓地面积有600多平方米,清理了 57座墓,多数为二人迁葬墓,分东西两个墓区,墓葬布局规整有序,每个墓区包括南北排列整齐的土坑墓各三排宋兆麟先生说:“同一氏族的人,都是一个根子中生出来的,有共同的祖先,有着骨肉关系,活着在一起,死了也要在一起。”

家庭制墓地是氏族公共墓地的发展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,私有财产的观念与财富的积累增加一样同步加强,家族或家庭观念开始逐渐地取代氏族观念,家族式的墓地也开始出现并逐渐地取代氏族墓地。一方面,它说明社会在发展;另一方面,则说明泛群体的团体观念在弱化,新的世俗性的观念,诸如权力、财产、男女差异等逐渐替代氏族制社会的所谓平等。

 

这一点,三代时的“公墓”与“邦墓”制,非常有代表性。公墓是贵族墓地,由冢人掌管,他“辨其兆域而为图。先王之葬居中,以昭穆为左右,凡诸侯居左右以前,卿、大夫、华阴横阵族葬墓士居后,各以其族”。意思是说,冢人这个官要将公墓的墓地画好图,安葬的时候,先王葬在当中,然后以左昭右穆的形式,将属于先王家族的不同直系的大夫和士按照族属的不同进行埋葬。邦墓是平民的墓地,由墓大夫管理。他掌“邦墓之地域为之图。令国民族葬,而掌其禁令,正其位,掌其度数,使皆有私域。凡争墓地者,听其狱讼,帅其属而巡墓厉,居其中之室而守之其意是说,墓大夫管理墓地,要画好墓地的图同时按规定国民全都实行族葬,有关规定由他执行。

他需要让墓葬者按规定的位置、大小进行安葬,使每个死者都有墓地。如果有争议,则由墓大夫进行裁判,并率领属下不时巡逻。他的官署就在邦墓的中央。公墓与邦墓制度最后奠定了家族制墓地,“一方面是公墓的变异形式——帝王陵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,另一方面是血缘关系更近的宗族,尤其是家族和家庭墓葬方式得到完整的发展,成为后来中国墓葬文化的主流”。

显然,墓地制度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,也是人们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写照,同时还是人们群体结构信仰的—种表达方式。人们通过墓地潜在地透露亲情、血缘,同时这也是相互之间到另一个世界后地位的蓽写。后来村落墓葬形式,虽然也是家族墓地的一种蜕变,但它更多突出的是生活空间的信仰而非血缘亲情关系。今天存在于城市与乡村的公墓,就是这种文化的最高形态。

原创文章 请勿转载:http://www.baitasan.com/sangzang/118.html
感谢您浏览成都老吴公墓网!
互动热线:183 283 29737